返回
商务之窗
外贸转型必须告别“工厂思维”
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2012-10-03 12:58244

    为了更好的生存,不少外贸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都提出了“两条腿走路”、“两条腿都要硬”的变革目标与发展战略。而事实证明,长期依赖于“一条腿”独步江湖的肌体似乎对稳定性更强、配合度更好、加速度更快的“两条腿”构造很不适应、很难适应,从而更加丧失原有的稳定性、配合度、加速度,“两条腿”的“排异反应”,让太多的企业雪上加霜。

    同样是产品,同样面对消费者,同样只获取微薄的利润率,只不过是将以前的面对国外市场的笑脸转身面对国内,为什么就这么难呢?这是很多行业外贸企业转型过程中很难打开的心结。不少外卖企业的当家人的焦虑也是如此,我又不是不知道品牌打造的难度?可我愿意投入啊;我又不是不知道企业变革的阻力?可我愿意突破啊;我又不是不知道整体环境的恶劣?可我愿意储备啊。似乎所有正确的方向都把木子制衣引向一个看似并不正确的境地。

    当一些外贸转型企业因为阶段性的变革受挫开始频繁免掉质量总监、车间主任,调整总经理、引进“空降兵”,变革的意图不可谓不大。此时的企业想解决的是目前销售下滑、订单减少的眼前矛盾,而事实上他已经触及了企业战略转型的重大问题。对于众多想“两条腿”走路的外贸转型企业,应该摸着自己曾经十分健康、甚至为之骄傲的外贸“长腿”去思考一些关于“光吃饭,不长个”那条内销“短腿”的问题所在。尤其在这个过程中是要学会告别“工厂思维”。

    其一、什么是“工厂思维”?

    简而言之,“工厂思维”的主要公式是“成本+利润”,着眼点是“产品+订单”,主要的竞争手段是“价格+信息”。体现价值的实现方式就是货柜从厂门口出去,基本上计算机上已经算出了大概的利润。这在外贸出口的状态下是一种“正常态”,因为企业只需要充当了整个产品从研发到品牌、从工厂到市场、从价格到价值转换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很多时候这种模式的商业价值也是希望制造企业眼睛朝内、将成本和品质的性价比化。而产品研发和品牌、渠道的拥有者能够在优产品价格的基础上发挥所有核心资源的价值化。

    “工厂思维”在一个产业链集群分配的模式中,应该说有它合理的地方。所以不少研究世界产业分工的专家、学者也建议一些国家、地区在一定阶段要甘于做“世界工厂”,而不是盲目的、超能力的追求所谓的核心技术、核心价值。而事实上,目前的前提是外部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想要继续保持加工的成本、品质有时也不能获得更多的国外订单时,外贸企业在不得不的市场环境压力下,必须考虑所谓的“两条腿”走路,这个时候的障碍与难以改变的就是已经固化、曾经产生过辉煌的“工厂思维”。

    其二、为什么要告别“工厂思维”?

    去年的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纪念,今天的中国说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似乎没有任何不适应。而我们回头看,曾经的“市场经济”字样对于整个国家来讲直接要回答的就是“姓资姓社”的问题,甚至就是一个“共和国改颜色”的问题。而小平的一句“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新思维”推动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

    同样,“工厂思维”是一种惯性思维,由于因为外贸业务是不少企业的起家业务、核心业务、唯一业务,所以当这些企业开始内销业务时,更多地着眼于一单、一滴的业务短期收益,所以往往容易急功近利或是频繁换将;

  • 举报
  • 同类资讯